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案例”征集评选活动

福建福州市鼓楼区:以回答好“三个如何”为主线 探索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路径

中共福州市鼓楼区委组织部

2018年10月08日13:48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鼓楼区是福建省会福州市的核心城区,省、市两级党、政、军机关及东部战区陆军总部均设于此,素有“明清建筑博物馆”“半部中国近代史”之誉的三坊七巷也坐落于辖区。现辖9个街道、1个镇,69个社区,常住人口72万,2017年经济总量突破1400亿元,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之一,获评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典型、国家级生态区等。

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鼓楼区涌现出许多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党的基层组织与部分社会组织之间出现了“位移”,有的基层党建工作出现“真空地带”。此外,鼓楼有多达14万的非户籍人口,“新城市人”群体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更加复杂多元,以往管用的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已经难以满足需求。为此,鼓楼区扎实推进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与社会整合功能,走出一条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新路径。

一、背景介绍

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鼓楼区军门社区时,充分肯定了鼓楼区以党建创新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经验做法,并作出“三个如何”(如何让群众生活和办事更方便一些,如何让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更畅通一些,如何让群众感觉更平安、更幸福一些)的重要指示。近年来,鼓楼区认真学习领会这一指示精神,先后打造了“135”社区党建、“党代表工作室”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党建品牌,军门社区“13335”工作法被列入2018年全国优秀社区工作法征集展示活动“1号方案”,由民政部在全国推广。同时,鼓楼区以建设全省城市基层党建示范点为契机,持续探索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形成了“134”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即把回答好“三个如何”作为主线,按照“组织有活力、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的目标定位,着力构建集责任、统筹、服务、保障于一体的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织密建强党的组织体系,用强大的组织力推进城市基层治理创新,并打造出条条块块“双向用力”、前台后台“双台服务”、职务职称“双轨并行”等特色做法。

二、具体做法

“一条主线”就是认真思考和回答好习近平总书记“三个如何”重要指示这个时代命题。“三个如何”用接地气的群众语言,点明城市治理“为谁服务”“由谁领导”“怎么治理”,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实践操作性,充分体现了人民领袖真挚的为民情怀。鼓楼区以此为主线,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通过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政治引领作用,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的能力水平,更好地巩固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

“三个目标”就是实现组织有活力、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以“组织有活力”为目标,就是坚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深入实施“红色领航”工程,使每个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以“党员起作用”为目标,就是坚持从严管理与示范带动相结合,引导广大党员立足岗位担当作为,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群众得实惠”为目标,就是坚持“党政想干与群众所盼”相一致,让党建资源对接群众需求,提升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这“三个目标”既是我们做好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目标定位,也是检验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成效的衡量标准。

“四项机制”就是构建责任机制、统筹机制、服务机制、保障机制。

第一,构建齐抓共管的责任机制,破解主业主责落实不到位的难题

1.打造一贯到底“动力轴”。建立区、街道、社区三级责任体系,区委履行主体责任,对全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进行系统谋划、统筹协调、督查落实;街镇党(工)委履行直接责任,统筹抓好社区党建、驻区单位党建和“两新”组织党建等工作;社区履行具体责任,贯彻落实上级党组织部署的各项任务,加强辖区内入驻单位、新领域党组织党建资源整合,履行辖区内小微企业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兜底管理职责。通过构建一体化组织体系,助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高效运转。

2.制定达标规范“参照系”。以绣花功夫抓城市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印发《鼓楼区城市基层党建标准化工作手册》,出台7项党内政治生活实施指南,对“三会一课”“党员活动日”、民主评议党员、党费收缴等制度统一要求,探索开展党支部“达标创星”活动。开展党员积分制管理,建立党员责任清单,将党员履职尽责情况分为5大项、15小项进行评分,实行动态管理和全程监督。

3.用好督查考评“指挥棒”。推行区、街镇、社区“三级双向联述联评联考”制度,在区委书记和街镇党(工)委书记述职评议的基础上,将范围延伸至社区党组织书记,各级党组织书记分别向上一级和下一级党组织和党员述职,接受评议和履职考核,并将考评结果作为评优评先和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建立“周督导、月通报”制度,每周从15个党(工)委抽查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党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方位“体检”,对党建工作履行不力的进行约谈通报,责令限期整改,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第二,构建协调有力的统筹机制,破解共建共治共享不充分的难题

1.打造互联互动的共治共享格局。注重条块结合、双向用力,推动各领域党组织共驻共建、融合发展。深化“兼职委员”制度,将辖区内省、市、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两新”组织等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选聘为街镇党(工)委兼职委员,从居民代表、社区民警及物业公司、业委会等组织的党员中选聘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目前全区已选聘兼职委员349人。在全市率先建立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区级联席会议,并指导各街镇、社区在10家“党建促进会”、69家“党建联盟”基础上,成立本级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形成区-街镇-社区三级联席会议制度,开展契约化共治共建,吸纳更多党建主体参与城市基层治理,共同构建区域化党建新格局。

2.完善五级联动的服务管理模式。激活城市基层党建“神经末梢”,推动服务管理向城市基层每个角落延伸。在全区534个网格党组织的基础上,形成街镇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总支—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五级网络”。分类推进小区党支部建设,建成小区党支部588个,覆盖率达到100%,6500余名省市直机关在职党员亮出“红色身份”。推动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公司三方“交叉任职”组建“红色业委会”和功能型党小组,安排党员轮流上岗为居民提供服务。结合“里坊制”打造“坊巷党建”,在三坊七巷社区成立11个坊巷党支部,推动周边商户、群众共同参与社区治理。

3.建立优势互补的供需对接清单。充分发挥辖区行政资源丰富的优势,与驻区单位签订共建协议,制定包含2000余个服务项目的“供需清单”。各街镇为驻区单位在应急抢险、文明创建、市容环卫等方面提供支持与保障,驻区单位则向社会公众无偿开放部分党建资源和停车场、运动场等公共服务设施,免费提供部分卫生、医疗、少儿托管等服务措施。同时,共建单位与社区定期开展座谈,建立党建信息共享机制,推动党建工作水平共同提升。

第三,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机制,破解联系服务群众不紧密的难题

1.开展常态化活动,服务群众零距离。广泛开展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目前已注册党员志愿者1.9万余人,党支部志愿服务队600余支,2万多名省、市、区在职党员进社区认领困难群众“微心愿”7503个。组建专项志愿服务队、党员突击队等平台,引导广大党员积极投身项目攻坚、应急维稳、招商引资等工作一线。开展“入民户、访民情、交朋友、解难题”活动,落实好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结对帮扶等制度。深入开展社区“大治理、优服务”竞赛活动,深化“精品社区、示范社区”创建,打造更多“军门式”宜居家园。

2.引入市场化力量,服务群众更专业。坚持把社会组织培育成为党整合社会的重要力量、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按照“党建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服务群众”思路,推进芍园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和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引进广爱、金太阳、上古健康等308家专业机构,承接社区养老、小学生午托等服务项目。在各街镇以公建民营方式建设五星级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引入专业化养老机构进行运营,实现政府、企业、市民“三赢”。开展“律师进社区”活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累计接待法律咨询6055人,参与化解矛盾纠纷290余起。

3.实行动态化办法,服务群众更精细。瞄准群众“需求端”,以“供给侧”思维为群众提供“订单化”服务。完善民意征集办理机制,开展“参与式预算”微实事项目协商工作,从环保、交通、公共安全、教育文体等民生微实事项目预算开始,即动员社区居民、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协商,项目全程接受“两代表一委员”和居民群众的监督和建议,从“政府定实事政府做”转变为“百姓定实事参与做”,积极营造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众智的良好氛围。

4.采取智慧化手段,服务群众更高效。依托“鼓楼通”APP、“党员e家”等平台,为居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在军门社区开展全国首个“数字公民”试点建设,为每位公民确定一个数字身份,方便公民获取个性化、智慧化精准服务。创办“红色小广播”,由30名党员志愿者组成播音团队,每周以普通话和福州话“双语”为党员群众传播党的“好声音”。联合中瑞集团,在国家5A级景区三坊七巷打造“坊剧党课”教学点,运用“7D”技术将党建与历史文化有机结合,排演全国首个坊巷文化影音秀,增强新时期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第四,构建系统完备的保障机制,破解基层基础保障不扎实的难题

1.下好简政放权“先手棋”。推进街道体制改革,构建更加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将原有十余个内设科室并入“党建服务中心(便民服务中心)”一个“前台”窗口和“基层党建办”“营商环境办”“公共管理办”“公共服务办”四个“后台”办公室,形成“一中心四办”格局,通过调整优化“双台服务”,切实强化基层党建、基层治理、服务群众的机构和力量。实行社区工作准入制度,规定职能部门不能随意将工作任务摊派到社区,社区承接事项由原先106项压缩为34项,区级部门行政权力事项取消65项,梳理转变管理方式63项,区级非清单项目全部取消,切实为社区减负,有效激发社区党组织内在活力。

2.优化基层队伍“培养链”。完善“双轨并行”的城市基层党建人才培养链,即“社区工作者—社区书记—事业编制社区书记—街镇(区直部门)副职”职务培养链和“社区工作者—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高级社会工作师”职称培养链。目前全区已有48名社区书记进入事业(行政)编制,5名事业编制社区书记通过公推公选走上街镇科级领导岗位。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职称考试,目前全区已有106名助理社会工作师、63名社会工作师。在全省率先实施“一社区一大学生”计划,与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合作开办社会工作专科班,招录210名大学生到社区服务。同时,招聘并统筹使用好“一懂两会”(懂党建、会服务、会创新)城市基层党建专职工作者,确保每个街镇有不少于3名专门抓党建的干部,不断充实城市基层党建工作力量。

3.提升硬件保障“基本盘”。出台加强和改进社区工作《若干意见》,完善基层党建工作专项经费使用和正常增长机制,69个社区党组织党建项目均纳入财政列支。虽然鼓楼区辖区面积占福州市区面积不到4%,但各社区综合服务场所面积均达500平方米以上,平均面积约700平方米,实现“一老一少一普”全覆盖。在各个街镇设立特色鲜明的“党建综合体”,按照“一室多用”的思路,集街镇党校、党代表工作室、服务群众场所、群团活动场所、决策议事厅等各类功能于一体,方便了党员、群众办事生活。

三、主要成效

一是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凝聚力进一步提升。树立起“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注重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持续提升,政治功能不断强化。通过搭建区域化党建平台,鼓浓比奉献比贡献的氛围,“党建联盟”的雪球也越滚越大,全区100%的机关单位与社区开展了共建。“两新组织”两个覆盖得到提升,全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位居全市前列。

二是党员的责任感使命感进一步唤醒。充分利用街镇党校、社区教学点、党建服务中心等“红色阵地”,做好教育培训工作,党员党性修养有力提升。广大党员干部在项目攻坚、招商引资、水系治理、旧屋区改造等工作一线,破难攻坚的劲头更足、势头更猛,自推行一线考核以来,已有225名在一线表现突出的干部得到提拔重用。成立“红色讲师团”开展巡回宣讲,宣传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学有榜样、干有目标,党员先锋意识进一步提升。

三是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坚持把“让群众得实惠”摆在根本位置来抓,不断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服务创新,增进民生福祉。军门社区“13335”工作法由民政部在全国推广,“一老一少一普”被列入中国社区治理十大创新成果,旧城更新项目被住建部评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平安三率”显著提升,鼓楼区获评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

四、工作启示

一是必须坚持把政治建设贯穿始终。“绳在细处断,冰在薄处裂”,城市基层党建关乎党在城市的执政基础,政治属性是基层党组织的根本属性。鼓楼区始终把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不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使基层各项工作体现党的意志和要求,这是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取得新进步的关键所在。

二是必须坚持开放融合注重整体效应。鼓楼区树立城市大党建理念,打破传统条块分隔、封闭运行的党建模式,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多方资源,积极探索单位党建、行业党建和区域党建互联互动,释放各领域各单位党建“外溢”效应,形成“聚合”态势,推动党建工作系统推进、整体提升。

三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鼓楼区坚持把“党政想干与群众所盼”高度融合起来,避免“剃头挑子一头热”,以科学设计、因地制宜为前提,推出一批特色载体和工作抓手,把服务群众落实到党员的日常行为和经常性活动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

四是必须坚持工作力量向基层倾斜。抓基层、打基础是党的建设的固本之举。鼓楼区尽可能将资源、服务和管理力量向基层倾斜,努力为基层组织构建一套有权、有人、有财的支撑体系,让街道社区党组织说话有底气、服务有能力,这是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重要保障。   

(责编:宋晨、闫妍)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