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第五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活动

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创新“社校联盟”推动城市党建共治共享

中共南宁市西乡塘区委组织部

2019年09月17日13:42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中共沙巴体育官网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基层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指出,城市基层党建要“强化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作用,有机联结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积极创新思路,发挥辖区高校、科研院所资源集聚优势,着力打造“社校联盟”党建品牌,通过组织联建、资源联享、活动联办、服务联动,推动城市社区与辖区高校、科研院所共驻共融共建,实现局部相加大于整体之和的效果。

背景

南宁市西乡塘区科教资源丰富,辖区聚集有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农业科学院等50多所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占全广西总数的80%以上。长期以来,由于城市社区与辖区高校、科研单位彼此关系互不隶属,驻区单位虽然驻在街道社区,但相互比较封闭,普遍存在共驻共建意识不强的问题,认为城市党建和基层社会治理是街道社区的事情,被动应付的多;有的街道社区虽然与辖区高校院所单位建立了联建机制,但组织结构松散、议事随意,缺乏利益连接和工作抓手,遇事主要靠感情、“刷脸面”,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加之,街道社区党组织协调能力较弱,特别是协调驻区单位参与共驻共建上力量有限、招数不多,驻区单位党建资源难以实现互联互动、共享共用。针对这些问题,西乡塘区以党建为纽带,注重从共同目标、共同利益需求入手,探索在高校院所集聚的街道、社区推行“社校联盟”模式,通过组织联建把各方力量紧密联系起来,资源联享把各方优势发挥出来,活动联办把各方活力调动起来,服务联动把各方资源整合起来,为解决城市社区与驻区单位资源整合难题提供方案。

做法

(一)构建社校组织联建体系,变“少往来”为“常来往”

树立城市大党建理念,着力改变城市街道社区与高校院所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以组织联建推动社校互联互通。一是创新联盟架构。健全社校联盟三级联动体系,在城区,由区委主要领导挂帅推动,城区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区校合作联席会,统筹谋划、协调推进社校党组织互联共融。在街道,主动联系辖区高校院所党组织,组建8个街道“大工委”,与广西大学、广西农科院等25个单位党组织签订合作协议,形成稳固的共驻共建机制。在社区,成立31个社校联盟“大党委”,由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大党委”书记,吸收31名街道党工委班子成员、68名高校党组织负责人兼任委员,形成社校联动贯通的组织体系。二是规范联盟运转。建立月轮值、季议事工作机制,由社校联盟“大党委”牵头,每月指定一个联盟单位作为轮值单位,负责牵头策划、组织开展社校联建共建活动;每个季度召开1次社校联盟联席会,组织街道包点干部、高校院所代表、居民群众等,重点对辖区居民和高校师生关注的惠民资金使用、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等问题共议共治。三是整合联盟队伍。顺应城市党建“一张网”的要求,在高校院所集聚的31个街道社区,划分112个党建网格,将4800多名社区和高校党员划进网格,通过创建“零距离”工作法、大学生“帮帮团”、党建微家等社校共治平台,让高校师生主动走出“大院”“围墙”,共担基层治理责任。比如,在服务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环广西自行车赛等重大活动中,开展“我是党员我带头”活动,1万多名师生积极响应参与服务,真正做到了“一呼百应”。

(二)创新社校资源联享模式,变“封闭式”为“开放型”

推行“契约化”共建,破解社校资源互通共享难题,打造利益共同体,实现“你能来,我能去”。一是推动阵地共用。积极引导街道社区与辖区高校院所签订服务阵地共享协议,整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功能室和院校单位的会议室、图书馆、运动馆等设施场所,采取免费使用、预约使用、付费使用等方式,面向辖区居民、高校师生开放共享,发挥服务阵地最大效应。目前,已有25个街道社区与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19家高校院所签订了阵地共享协议,实现了社校资源互通共享。二是推动人才共享。实施区校人才挂职计划,从2017年起,连续3年面向辖区高校院所引进急需专业人才到城区全脱产挂任副科级领导岗位;引进优秀在校研究生到街道挂任团工委副书记;引进优秀在校大学生到社区挂任书记(主任)助理。目前,城区共引进68名高校院所优秀人才到城区挂职,其中博士4人,硕士33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10人。经过基层历练,有6名学生干部被录取为定向选调生。三是推动发展共赢。围绕服务城区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搭建区校企合作平台,采取政府搭桥、企业主导、高校承接的模式,与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农科院等创建科企联合工作站32家,自治区级技术研发中心8家。创建美丽南方青年创客基地,举办“我要做老板”大学生创业大赛,吸引2100多名大学生到城区创业就业。

(三)形成社校活动联办常态,变“两家人”为“一家亲”

发挥社校联盟的纽带作用,解决互联互动不紧密的问题,在活动联办中推动思想感情融合,增强家园意识。一是联推主题活动。以和谐邻里为主题,社校联盟大党委连续4年举办“十佳志愿者”“十佳书香家庭”等评选活动,以身边榜样示范带动党风民风提升。针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贫困家庭、残疾人等困难群体,联合开展以助老送服务、助学送辅导、助困送爱心、助残送温暖为主要内容的“四助四送”活动,营造情暖邻里、能帮就帮的良好氛围。目前,共帮扶困难群众1500多人次,捐助款物折合18.9万元。二是联办“两节一会”。每年“壮族三月三”、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由社校联盟“大党委”牵头,联合举办邻里节、文化艺术节、邻里运动会(简称“两节一会”),通过百家宴、趣味游园、球类比赛等社校联谊活动,有效增进邻里感情。三是联创文明家园。创建社校联盟讲师库,组织社区讲习员、道德模范、先进人物到高校宣讲,邀请高校教师、大学生社团到社区举办国学文化、健康养生讲座。联合组建声乐、舞蹈、书画、气排球等285支文体团队,举办周末歌台、气排球联赛等文体活动470多场(次),推动先进文化进校园、进社区。

(四)凝聚社校服务联动合力,变“独角戏”为“大合唱”

推动社校服务载体融合,补齐基层“小马拉大车”的短板,实现服务资源、服务功能最大化。一是开展组团服务。整合辖区单位、高校、两新组织等各方力量,组建爱心家教、法律援助、家电维修等286支服务团队,每周到社区开展“四点半课堂”“关爱空巢老人”等公益服务。城区人社局、团委等部门联合各大中专院校就业指导中心,在社区设立31个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站,举办大学生专场招聘会、创业沙龙等110多场次,帮助大学生创业就业。二是开展专业服务。实施大学生“微公益”行动,采取项目化运作模式,引进大学生团队开展青春护航、留守儿童七彩假期等专业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服务需求。同时,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引入“梦圆”“惠众”等6家社会组织,为社区居民、高校师生提供专业服务。三是开展志愿服务。深化“双报到”“双报告”制度,组织高校院所在职党员进社区开展“微心愿认领”“公益服务一小时”等志愿服务,认领兑现“微心愿”500多个,办成好事实事340多件。完善在职党员进社区“积分制”“通报制”,定期将党员进社区服务情况向所在院校党组织反馈,作为党员晋职晋级、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成效

西乡塘区创新“社校联盟”,打破街道社区与辖区单位共驻共建共融的“藩篱”,通过“四联工作法”将隶属不同系统、掌握不同资源的党组织凝聚成“共同体”,有力提升城市基层党建整体效应。

(一)促进了党组织深度融合。通过创新推行“社校联盟”,优化党组织设置,开展选聘街道社区兼职委员、实行党组织网格管理,以及签订社校联建协议等,有效推进社校党组织互联互动区域共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校利益共同体。目前,西乡塘区31个街道社区与辖区高校、科研院所签订共驻共建协议86份,42名辖区高校、科研院所党组织负责人进入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兼任委员;召开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联席会、议事会470余次,有效解决了校园周边食品安全、黑车整治等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变社区事务“社区抓”为“大家抓”。

(二)促进了资源力量融合。通过创新推行“社校联盟”,打破行政隶属壁垒,把场地、资金、人才等资源有机整合、统筹利用,有效激发区域党建资源集聚效应。实现阵地资源共享,广西大学、南宁师范大学等19所高校大礼堂、图书馆、体育场等设施资源以免费或优惠收费等形式向周边居民开放;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等专业团队进驻7个社区开设实践工作室,长期开展美食烹饪、艺术插花等公益培训。实现人才智力资源共享,城区已与广西大学、广西财经学院等签订区校合作协议,新建8个科企联合工作站,引进38名高校教师、在校研究生到城区挂职;街道社区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实践岗位357个,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5个。

(三)促进了思想感情融合。通过创新推行“社校联盟”,联建文体团队、联办“两节一会”、联推主题活动,加强了彼此沟通交流,增进了相互了解,社校共驻共建已成为共识。截至目前,城区各街道社区与辖区高校院所联合组建舞蹈、合唱、棋牌、气排球等文体团队374支;联合举办“两节一会”“周末歌台”、气排球联赛等文体活动,累计超过470场(次);联合推进“情暖邻里”主题活动,开展各类帮扶服务1700多人次,服务党员群众近3100多人次;31个“社校联盟”大党委连续三年组织开展“十佳志愿者”“十佳书香家庭”等评选活动,以身边榜样示范带动党风民风提升,营造了“情暖邻里·能帮就帮”的良好氛围。

(四)促进了服务载体融合。通过创新推行“社校联盟”,开展组团服务、专业服务、志愿服务,有效推动各类资源下沉基层、服务平台拓展升级,实现服务资源、服务功能最大化。近年来,辖区各高校师生志愿服务团队到社区开展文艺表演、爱心家教、公益敬老等服务活动累计超过2700多人次。31个社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老来福”“惠众”“青空间”等社会组织,服务社区群众、辖区高校师生累计1.2万多人次。新阳街道万力社区与广西师范学院支教团队的“四点半课堂 爱心家教”项目获2018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创新项目优秀奖。

探讨

通过近年来的探索实践,我们对深化“社校联盟”推动城市党建共治共享有了一些认识和体会,主要体现在:

(一)要凝聚思想共识。思想决定行动。在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中,各级沙巴体育平台党委要始终以开放的视野、开放的思维、开放的胸怀,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体制优势,通过开会、发文等方式,推动辖区各单位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引导街道社区和驻区单位党组织拆除思想“篱笆”、打破行政壁垒,切实解决城市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关系互不隶属,共驻共建意识不强等问题,推动街道社区和驻区单位共驻共融共建,构建全域化大党建工作新格局。

(二)要强化组织共建。推动街道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共建互补是加强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的关键环节。要充分发挥党的组织功能和组织优势,成立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吸纳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街道、社区党组织兼职委员,加大街道社区、驻区单位党组织签订共建协议、干部挂职锻炼、人才结对培养等工作力度,形成优势互补、协调联动的组织架构。要健全完善工作例会、议事决策、联席会商等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协商辖区内涉及共同利益和群众期盼的实事,确保组织共建落地。

(三)要深化条块共融。城市基层党建是系统建设、整体建设,要以“全域党建”的思维和视野,摒除条块分割、封闭运行的传统党建模式,推进街道社区和驻区单位党建互联共融,形成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互利共赢的区域化党建共同体。要构建横向互融共建机制,把条条力量沉下去,推动驻区单位党组织主动融入街道社区中心任务和区域化党建工作。要建立双向责任共担机制,探索建立双向沟通协调、双向考核激励机制,压实街道社区和驻区单位党组织双向共建责任,有效凝聚城市基层党建整体合力。

(四)要增进互利共赢。在融合中共赢、在共赢中发展,是街道社区与驻区单位党组织开展互联共建的内生动力。要加大开放式活动平台创建力度,整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辖区单位的资金、场地、人才等服务资源,开展组团式服务、项目式服务、党员志愿服务,切实发挥党建资源最大功能效应。要建立健全资源清单、服务清单、责任清单,对照清单双向认领、双向服务,统筹解决各自实际需求和难题,实现党建与发展共赢。

(责编:乔业琼、闫妍)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