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第五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活动

贵州正安县:全面兴办新时代乡村青年农民学校培养农村后备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中共贵州省正安县委组织部

2019年10月11日11:03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2018年1月颁布的《中共沙巴体育官网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然而,目前我们农业农村人才的规模、结构、素质仍然存在不小差距,农村后备人才“断层”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问题。2018年以来,正安县大胆探索,全面兴办181间“新时代乡村青年农民学校”(以下简称“新青校”),着力在田间地头提供农业技术服务,在返乡回村的“实干家”中发展青年农民党员,在下乡创业的“领头羊”中培养农村后备人才,推动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战斗力满满,呈现了人才往农村汇聚的良好态势,打造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一、背景——农村“空心化”的时代命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乡村劳动人口对土地的依赖性明显下降,加之城市和乡村在居民收入、就业环境和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差距较大,许多乡村人才纷纷流入城市并难以回流。大量劳动力外流,导致留守乡村人才数量与质量大打折扣,衍生出一系列问题,给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带来了重要影响。

一是产业革命难以为继。农村产业革命是打好产业扶贫硬仗的重要抓手。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产业的选择及培训,涉及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涉及发展方式、工作作风的革命。伴随着农村“空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特别是青壮年人群的流失,造成乡村人才长期处于“失血”“贫血”状态,影响了绿色产业的推广发展,也不利于农业产业链的理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以及农业经营管理者的培养,已不能满足农村产业革命的需求。长此以往,“产业兴旺”将困难重重。

二是人才振兴难以保障。大量劳动力外流,使得农村发展缺乏主体,乡村振兴缺乏主力军,留下在村的群众多数存在思想观念滞后、实用技术贫乏等问题。在农村有句顺口溜:“一流青年在校用功,二流青年在外打工,三流青年在家务农”,充分说明了当前农村“后继无人”的严峻形势。加之各类专业人员有限,很难全面深入村村寨寨、每家每户进行培训。同时,专业人员的纯粹“理论”,群众未必能够接受和消化。若无优秀人才的引领,若无专业系统的扶持,农民的综合素质将难以提升,“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将“无人可用”。

三是基层自治难以实现。人才的“断层”,使得农村党组织缺乏新鲜血液,村级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发展党员后继无力等问题普遍存在。进而导致村级班子组织力不强、政治功能不强,让软弱涣散村党组织犹如一块顽疾无法“根治”,年年排查,年年整顿,或此消彼长,或死灰复燃。基层无人可选、无人可用,基层组织就难以发挥其自主性、积极性,严重制约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落实。若不抓紧育人、加强选派,就难以将群众有效组织参与到农村自治中来,“治理有效”也将举步维艰。

二、做法——以“导师制”开题

新时代乡村青年农民学校源于群众首创。2018年初,正安县老城村党支部邀请县、乡农技专家到田间地头指导群众种植白茶,该村群众热情高涨。介于此,专家们主动对点联系该村扶贫产业,精准匹配致富能人,形成“导师制”的雏形,支部组织力提升明显。产业兴旺需要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生态宜居需要培养一批绿色农业领路人,乡风文明需要树立一批道德楷模和平民英雄,治理有效需要孕育一支坚强有力的村级队伍,生活富裕涌现一批具有新时代特征的致富带头人,为更好地贯彻沙巴体育官网要求,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正安县坚持问题导向和求解思维,通过深入调研讨论,决定探索兴办“新青校”,全面推行“导师制”。

(一)严格建设标准。一是强化政策设计。先后出台了“新青校”实施方案、若干措施等系列文件,将其定位为引领产业革命、培养后备人才、强化农村党建的重要抓手,将产业发展作为学校实训内容,将产业基地建成学校的实践基地,并对如何建设、如何运行进行详细规定。二是强化正向推进。借力“夏秋攻势”、“冬季会战”,全县召开了6场现场观摩会,大力推动19间镇级总校及162间村级分校的建设。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将建设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积极争取农村龙头企业支持,形成政府主导、项目支撑、分级负担、多方筹资的投入机制,使学校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三是强化反向倒逼。建立目标清单,要求每间学校每年至少发展3名入党积极分子、培养10名致富能人、培养5名村级后备人才。对照目标清单,于年底组成调研排查组,就工作成效逐一验收过关。对工作滞后的镇村党组织实行驻点整改、逐个过关,有力推动了学校的规范化建设和常态化运作。

(二)规范“导师”队伍。一是明确“导师制”战略定位。“导师制”最大的特点就是实现“精准化”指导,针对学员的个性差异实现因人施教。“导师”除从事农技教学以外,还要将理论武装作为重要工作,突出“导师”的政治功能。因此,在“导师”的遴选方面,我们从定位出发,坚持“政治强、本领强”原则,注重“导师”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二是建好用好“导师库”。选取各级党政领导、技术骨干、离退休干部、农村致富能人、连心户长、乡村工匠以及乡贤榜样等担任“导师”,分级建立“导师库”,共聘用县乡村三级“导师”1387名。为确保方向不偏,先后以“什么是新青校”“为何要兴办新青校”“如何兴办好新青校”为主题,组织开展培训3期24班次,培训“导师”1956人次,让“导师”首先清楚“新青校”的战略定位,进一步明晰教学思路、提升教学质效。三是加强“导师”动态跟踪管理。定期对“导师”教学情况、作用发挥等进行评价。对综合评价较差、群众满意度低的进行淘汰,退出“导师”队伍。坚持激励与约束相结合,每学年年底评选20%的先进“导师”进行宣传激励,给予一定的经济奖励,对有突出成绩的班集体,给予其“导师示范岗”荣誉称号,并选派外出参观学习。同时,将“导师”教学情况作为培养“两代表一委员”的重要参考。

(三)突出教学方向。根据农时农事进行科学安排,坚持分类施教、注重实效,为农民群众设置“基础班”,着重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强化其致富本领、内生动力、感恩意识;为乡村青年设置“青年班”,把加强思想教育放在首位,同时着力提升带富能力;为村干部建立“提升班”,帮助解放思想、培训政策,提升履职能力。概括起来,“新青校”的教学主要体现三大特点:一是突出技术服务。开发了《白茶产业管理》《方竹种植技术》等特色教材,实行“导师”联系制度,每名“导师”联系指导5至20名学员,同时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做到“学做一体”“产教结合”。按照每期培训班学制1年的要求,对累计集中参训时间在2个周以上的学员,组织结业考试、颁发学习证书。二是突出政治吸纳。坚持技能培训与思想教育“两手抓”,通过讲“短、小、微”的身边故事,说“生、鲜、活”的乡间俚语,使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广大群众明白“惠”在何处,知晓“恩”从何来。针对重点培育对象,指定专人定期帮教,促使其思想上提前入党,对条件成熟的及时向党组织推荐,推动“新青校”成为加强党建的重要阵地。三是突出人才储备。实行“先校后村”定岗定责锻炼制,对政治素质好、综合能力强的学员,择优选派到村任职,是党员的任命为支书助理,不是党员的任命为村主任助理、村民组组长。通过设台阶、交任务、压担子,鼓励他们参与村级事务,为早日走上村干部岗位积累经验。

三、成效——以“新青校”破题

通过狠抓落实,一年来,“新青校”在正安县迅速建立运行,“导师”为学员传授技术的场景,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推动正安县基层党组织在改进中建强、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吸引人才回流,集聚了脱贫攻坚的“生力军”。全县181间“新青校”成功打造了213个党建扶贫产业基地,让群众成为农村产业革命的推动者、受益者,使贫困户、村集体、龙头企业凝结成“利益共同体”,推动形成了正安县青年农民返乡就业创业潮。截止到2018年底,已经有6.7万名青年农民返乡成为脱贫攻坚参与者,大大提高了正安县乡村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是推动产业革命,开启了产业振兴的“发动机”。通过牢牢把握好农村产业革命“八要素”——帮助90个贫困村因地制宜科学选择产业,贴近生产精准培训农民16万余人次,1387名“导师”全程全面提供技术服务,利用县镇村各级资源筹措资金,因地制宜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各类组织方式,线上线下双向拓宽产销对接渠道,建立“两投入三联结”等长效利益联接机制,把党建触角延伸到产业发展第一线,推动全县产业革命向纵深发展。

三是培养后备力量,打造成人才振兴的“加油站”。正安县始终把优秀的专业人才、致富能手作为基层后备力量进行培养,致力于选优培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新青校”开设以来,全县共培养入党积极分子284名,培育村级后备人才1322名,其中可作为支书主任一肩挑培养的112人,切实优化了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真正让农村有了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四是强化政治功能,探索出组织振兴的“助推器”。“新青校”始终与农村党建、农村产业协同发展,除组织农技培训外,还将理论武装作为其工作的重要构成,突出“导师”的政治功能,让党的旗帜在产业链上飘扬,让党员先锋作用在田间地头闪光,进一步激发出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切实提升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带领群众满怀信心和决心站上产业革命的潮头,带动1277户5026名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

五是促进治理有效,树立起基层自治的“风向标”。全面推行“一校一团”“一校一队”“一校一规”:选聘“导师”组建“党员扶志宣讲团”154支,共计开展宣讲5000余场次,有力提振了群众脱贫的决心、致富的上进心、对党的感恩之心;选聘学员组建“党员义务调解队”264支,鼓励学员充当矛盾纠纷的“排雷兵”,成功化解矛盾836个,真正做到“大事不出乡,小事不出村”;同时,“导师”们带头组织制定村规民约,引导群众讲卫生、除陋习、比文明、促团结,改变农村“脏乱差”的旧形象,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脱贫。

四、探讨——以“组织力”解题

全面兴办“新青校”,是正安县坚持“党建惠民”理念,推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有效探索,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培养农村后备人才的具体实践,对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创农村基层党建新格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培养农村后备人才,农民“导师”是“首要一环”。“导师”和群众生活环境相同、语言相通、思维相近、目标相向,“导师”一“点拨”,群众便“开窍”。同时,“导师”与学员之间建立了一种亲密的“导学”关系,针对学员个性差异因人施教,实行“精准化”指导,这些人长期活跃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说贴心话,传致富经,充分把人心组织起来,给传统的农民和平静的农村带来冲击,让沉寂的农村生产环境变得活跃起来。

——培养农村后备人才,实地培训是“关键一招”。“新青校”始终以实践教学为核心,通过在实践基地、实践加工厂的现场教学,更容易引起共鸣、形成共振,更有利于观念更新、技术革新。“导师”现场讲、实地讲,群众就会比着学、照着做,让农民在实际操作中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把干劲组织起来,推动产业革命各类要素竞相迸发,也进一步激发了学员的学习动力,提升了“导师”教学实效。

——培养农村后备人才,党建引领是“制胜一步”。越是复杂的难题,越需要党的坚强领导。“新青校”始终以党建引领人才培养,着力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把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用知识、能力充实党支部。通过充分把党员组织起来,进一步发挥“领路人”的作用,从而最大限度让基层“火车头”动力强起来,使每一个党的细胞都活跃起来,让党的旗帜在每一个基层阵地上高高飘扬。

——培养农村后备人才,激励保障是“最后一关”。只有强化制度保障,才能激发工作担当。“新青校”通过加强动态跟踪管理,每学年年底评选20%的先进“导师”、优秀学员进行宣传表彰,并选派其外出参观学习。同时,将表彰结果作为推荐“两代表一委员”的重要参考,并在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倾斜和重点支持。一系列激励措施的落地,推动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促进更多的“导师”干得好、能出彩。

(责编:乔业琼、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

微信“扫一扫”添加“人民党建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