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建>>第六届基层党建创新典型案例征集
分享

山东胶州市:“小夜校”书写乡村治理“大文章”

中共胶州市委组织部

2022年07月29日15:31    来源: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近年来,胶州市积极创新乡村治理方式和理念,在全市推广村党组织领办“乡村夜校”,按照“满足群众需求、整合各类资源、实际使用实效”的原则,聚焦“思想政治、道德先锋、纪法知识、文明乡风、纠纷调解、共商议事”等10类微课堂,建立市镇村三级师资库,打通资源下沉通道,丰富老百姓增长本领、表达诉求、参与治理的载体,以增强各级党组织的组织力、引领力、凝聚力为基础,不断提升老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逐渐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一、背景情况

随着农村社会发展深刻变革,城乡资源不均衡、乡村人才匮乏、农民对文化生活和技能培训需求越来愈大、基层党组织联系群众的抓手缺乏活力、村民参与乡村自治的平台单一等挑战和问题,制约了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中组部印发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若干意见》,对全面开展干部乡村振兴能力培训、扎实推动农村党员群众技能培训等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 做法及成效

(一)夯基础、强队伍,锻造乡村治理“主力军”

切实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摸清基本点找准切入点,把“乡村夜校”作为党建引领乡村治理的重要载体,通过配强班子队伍、压实责任链条,锻造出一支善治理的乡村“主力军”。

党建统领,夯实坚强战斗堡垒。出台《关于新村党委领办“乡村夜校”的实施方案》,全面压实基层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明确由新村党委书记担任“校长”、网格村党支部书记担任轮值“班主任”,并依托“胶州先锋”云平台,对村党组织领办“乡村夜校”情况进行动态考核,切实推动夜校创建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小夜校”成为家喻户晓的党建新品牌。

统筹资源,选优配强师资队伍。统筹整合市级司法专家、镇级乡贤能人、村级行家里手等三级师资力量,组建“胶州市志愿下乡培训师资库”,开设“思想政治、涉农政策、纪法知识、技能培训、纠纷调解、共商议事”等10类微课堂,真正让更多优质资源下沉到基层一线。同时,依托“胶州先锋”云平台,搭建线上点课预约系统,完善线上预约、党建积分、授课评价等功能,村庄可以根据实际按需点单,实现了资源要素与群众需求精准的链接。

充沛力量,组建志愿服务团队。为持续提升为民服务质量,结合“乡村夜校”亲民为民特点,结合资源力量聚合的实际情况,衍生组建“夜校同学会”“夜校志愿者”等志愿服务社会组织,各成员志愿者结合自身特长,围绕疫情防控、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定期在村庄开展义务服务,全面提升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二)访民情、解民怨,筑牢社会稳定“压舱石”

坚持把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作为开办夜校的出发点,依托“乡村夜校”的亲民属性,重点突出共商议事、矛盾调处、法律服务等功能,为邻里乡亲提供说知心话、拉家常呱的平台,切实打通乡村治理的“最后一公里”。

深化议事协商,找准乡村治理发力点。在每月第一周夜校开课前,网格党支部书记主持举办“有事好好说”议事会,组织村民召开圆桌会议,把村庄的大事小情放到夜校进行讲评,话家长里短、聊民生需求、谈发展建议,不断完善村庄自治机制,与德治法治相融合,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商、民事民办。李哥庄镇双京新村矫戈庄网络在修建防汛排水沟渠中,因赔偿问题引发争议,村民代表在夜校共商议事微课堂各抒己见,最终通过举手表决的方式达成一致意见,解决了村庄19处水涵洞和排水沟渠修建等事宜,彻底解决了道路坑洼村民出行难的问题。

强化纠纷调处,破解乡村治理矛盾点。针对基层发生的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群众诉求、越级上访等问题,“乡村夜校”即时“开课”,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解决,并由新村综治中心党支部主动参与调解,将矛盾摆在桌面上,把事情说明白、把政策讲清楚、把道理讲透彻,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新村。该制度实行以来,全市村民纠纷调解率由35%提高到85%。

优化法律服务,弥补乡村治理短缺点。针对村级不能自行化解的民事纠纷、矛盾难题,通过扩充由公安、司法、检察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师资力量,拓展夜校服务职能,组织开展“乡村夜校民事小法庭”,针对性、指向性的解决重点难点矛盾纠纷。同时,在解决民事矛盾纠纷的过程中,通过以案说纪、以案为鉴方式,让群众真正懂得遇到难题该如何通过法律途径寻求解决办法。“乡村夜校民事小法庭”组织开展以来,共化解解决民事纠纷3700余件,真正实现了将民事纠纷化解在基层。

(三)聚合力、促新风,树立乡村文明“风向标”

坚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开办夜校的落脚点,聚焦“党课聚心、培训聚力、文化聚魂”,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努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党课聚心,厚植精神力量。坚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夜校必修课,将“思想政治微课堂”作为所有教学活动的规定动作,利用课前10分钟,开展“老书记讲党课”、红色故事会等党性教育活动,采取党员轮流上讲台方式,确保常学常新、入脑入心,全面巩固广大农民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思想根基。三里河街道“光荣在党50年”老党员王桂芳同志,在各夜校巡回演讲,累计授课近11000人,进一步筑牢了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思想根基,渲染了浓厚的红色思想学习氛围。

培训聚力,激活内生动力。坚持乡村治理以提升农民物质文化生活为导向,以乡村经济发展为中心,将各类产业、教育、政策等要素资源直接导入到农村一线,全面贯通资源耦合连接线,有效破解了村民面临打工缺技术、想学没时间、培训费昂贵等诸多现实制约,实现了坐在家门口、就业技能免费学。截至目前,全市已举办各类工种培训班次2800余次,培训2.1万人次,培育农村技能人才1771人。

文化聚魂,倡树文明乡风。针对农村党员群众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相对薄弱等问题,在夜校专门设置“纪法知识、文明乡风、文体活动”等教学模块,结合开展送文化下乡、联村律师讲座、国学大讲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农民从电视机前“拽”到夜校课堂上,在寓教于乐中提素质增本领,让群众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今年以来,涌现出一大批农民文艺爱好者,新组建农村文艺队87支,为助推乡村治理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思考与探讨

(一)“小夜校”独有的“在家门口授课、在闲暇时上课”特性,是我们常态开展思想教育的有效阵地。思想政治教育贵在抓常抓细抓长。胶州市在开展“乡村夜校”过程中坚守“为民不扰民”的工作宗旨,充分结合农民生产生活实际和农时安排,采取“课堂+现场”“集中+流动”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实现了理想信念和生产生活的“双丰收”,得到了基层党员群众的一致认可。实践证明,“乡村夜校”灵活的授课方式和新颖的授课内容,贴合基层生活、符合基层实际,是新时代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法宝。

(二)“小夜校”独有的“缺什么学什么、需什么教什么”特性,是我们提升基层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工作理念,胶州市各“乡村夜校”在授课前,充分尊重村民的意愿,通过提前征求群众意见,实行精准的“点餐式”授课,不断增强夜校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基层党员群众的能力素质水平显著提升,切实把村民通过夜校学到的技能转化成“看得见”的收入,让全体村民逐渐走向美好的“薪”生活。

(三)“小夜校”独有的“从群众当中来、到群众当中去”特性,是我们改进工作方式方法的有效手段。群众工作关键是要做到心坎上。“乡村夜校”特有的亲民属性,为邻里乡亲提供了“说知心话”“拉家常呱”的机会和场所。通过“小夜校”平台实时沟通交流,许多党员群众将心里的“陈年旧事”和“陈芝麻烂谷子小事”一吐为快,有利于党组织最直接、最迅速、最精确的了解掌握了村民需求,推动各类问题诉求迎刃而解,为新时代我们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供了广阔平台和参考途径。

(四)“小夜校”独有的“汇聚各类资源、融合各类资源”特性,是我们实现乡村振兴之路的有效法宝。实现乡村振兴,关键是要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胶州市坚持用平台思维做大做强“乡村夜校”,建立市镇村三级乡村夜校师资库,推动各类资源向农村一线倾斜,村庄实现了在家门口发展、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致富,城乡差距不断缩小,实现了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标,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趟出了一条新路子。

(责编:王子锋、秦华)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微信“扫一扫”添加“学习大国”

扫码参加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答题活动

扫码参加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答题活动